您的位置:主页 > 润禾新闻 >

哥特式教堂玻璃的艺术

润禾新闻 / 2021-02-23 14:59

大家在说教堂玻璃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哥特式教堂玻璃,但是什么是哥特式教堂玻璃,它自身本身又有哪些特点呢?这里润禾艺术就通过几个教堂玻璃的案例,为大家阐述什么叫作哥特式教堂玻璃,它本身有哪些特点。

米兰大教堂

教堂玻璃


当光穿过镶嵌彩色玻璃的大窗户,从异常透明的歌特式教堂的双层回廊泻下来,环绕在骨架式的后殿四周的秩序时,人们体验到不同于自然景观的景象——一种虚幻的、天堂般的光芒,很好地实现了祭日赞美诗里的一句话:“你的墙是用宝石做的。”人们深深地被这处建筑空间所传达的精神所打动。正如英国的普金(August Welby Northmore Pugin)在《尖拱或基督教建筑的真实原则》中说的:“中世纪的建筑师们是最充分发挥各种材料不同的天然属性的,并将其构造机理当作是完成他们艺术品的工具。”
如果说材质文化有3种境界,第1种也是最基本的境界:它能真实体现建筑的结构逻辑和空间逻辑。第2种境界:它能表述建筑物所处的一定的历史、传统、审美观念。第3种即最高境界:形成具有精神活力的场所。具体来说,就是在空间中,材质肌理的明暗、色调等,刺激人的视觉、触觉,产生令人建筑之美。而这种精神的力量来自于材质、建筑结构和自然秩序的完美结合。歌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材质不仅仅满足于覆盖功能,而与建筑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建筑材质形式具有“材质美”。

圣丹尼斯大教堂

教堂玻璃


1.真实体现建筑的结构逻辑和空间逻辑普金说:“设计的2大原则是:

1)使用不方便、结构上的缺乏必然的逻辑、也不符合生活习俗的建筑 是不会有特色的;

2)所有的装饰都应该与建筑的基本结构相一致。”
哥特式的新结构体系使得教堂玻璃艺术的实现成为可能。
哥特建筑发端于法兰西,确切的说诞生于巴黎城北的圣丹尼斯大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Denis)。在修道院长苏格(Suger,1081-1151)的主持下被重建为第一座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结构主要有3个特点:第1个特点是使用肋架券,第2个特别是使用飞券,第3个特点是使用尖券,这3种方式均是为了抵御中殿及侧廊拱顶的侧推力。哥特式教堂中殿的拱顶在运用了肋架券之后,侧推力均集中到了柱子头上,而且尖券的运用也减少了拱顶的侧推力,这样就为解决墙壁以及窗户等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自此,哥特式教堂的中殿便有可能开大面积的高侧窗,侧廊的窗子也可以开得很大了。这样,整个教堂的构造就成了框架式的。墙体因为卸去了荷载而变得十分纤薄,而窗户形成了一种“透明的墙壁”,为华丽璀璨的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提供了完美的舞台。
图片

科隆大教堂

教堂玻璃


2.表述一定的历史、传统、美学观念

在对无序的个体材料组织成有序的整体建筑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体材料中的特定文明的砌筑文化、审美文化及伦理文化等与建筑师的美学意识相结合。玻璃用于建筑则始于古罗马,因为古罗马人发明的吹制技术,使少数富庶的庞贝人把玻璃用作窗子的采光材料。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中世纪的1000年是战争频繁、宗教势力增强、政教合一的封建时代。这1000年中玻璃技术的进步并不多,但宗教对玻璃和艺术的影响颇深,出现了所谓“教堂玻璃”。

“教堂玻璃”体现了宗教神学的新观点:对光的追求。它体现了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所依据的神圣法则,透过神圣的窗棂照射进来“奇迹般的”光线,是对圣灵的揭示。

追溯早期基督教神学著作《丢尼修全修》中,将美视为上帝的一种属性,从而创造了一种神秘主义的基督教美学。将上帝理解为:“超越一切本质的光”,认为上帝像太阳一样具有光的性质,世间的万物由于分享了神的光辉而美丽,人通过对物质的美的沉思,可以一窥神性之美。所以苏格认为物质世界是上达崇高精神境界的阶梯。华美的彩色玻璃窗在黑暗之中所放射的光,使物质世界消弭于形,这五彩斑斓的光的关照,可以使人的灵魂得以升华。

当那些五彩缤纷的、令人喜爱的宝石(我也喜欢教堂之美)使我脱离了对外界的关心时,当高尚的沉思引发了我的思绪时,就使我按照各种圣德来把那些物质变为非物质的:于是,我似乎看到自己的居所就在宇宙上某个奇异的地方,那里即不完全是尘世泥土,也不完全是纯净的天国。凭借着上帝的神思,我才能以一种象征论的方式从卑俗之中升华到崇高的境界。

这种关于光的比喻性说法成为了中世纪,尤其是盛期中世纪美学的中心观念。中世纪晚期的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7~1274),他认为“在被感知时令人得到满足的东西就是美的。”美包括3个条件::完整性,或完善性,因此有缺陷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应有的比例,或和谐;最后是鲜明性,或明显性,因此,我们把涂上鲜艳色彩的东西称为美丽的东西,……”。
反之,玻璃制作工艺的传承与进步,是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早期的欧洲玻璃工艺还无法制造出纯净透明的大块玻璃,却能生产含有杂质的彩色玻璃。受到了拜占庭帝国东正教教堂内玻璃马赛克(Mo-saic)镶嵌壁画的启发,工匠们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以《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

11世纪时,彩色玻璃窗以蓝色为主调,色彩偏暗,显得整体色调比较统一、沉着,具有一种朦胧的神秘美感。到了13世纪末以后,能够生产大块玻璃片了,窗上分格趋向大了,因而图画内容简略,个别窗上图画就失去了浓重之感,而且用着色弥补彩色玻璃的不足,大面积的色调统一就难维持了,也就削弱了同建筑的协调。到15世纪,不再作镶嵌,而在玻璃上绘画,装饰性就更差了。由小块到大片,有深色到透明,这是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但玻璃窗却为此而损失了它的建筑性。
图片

巴黎圣母院花窗(局部)

教堂玻璃


3.形成具有精神活力的场所

材质的表现艺术目的是创造具有精神活力的场 所。光从自然中抽象出来,赋予建筑一日之内、四时之间的晨昏、四季变化,在此肌理得以呈现,形体得以凝聚,色彩得以灿烂。与混沌的自然界形成对比,这个自然是在建筑表现艺术中的自然,是人在建筑中感受的自然。建筑以光和天空为媒介被具象地表现出来,与人们在生活中全身心的感受和细微的感觉取得关联。这样,建筑便具有了力量和光彩。建筑材质在空间中的表现就能够感动人们的精神并使我们在瞬间之中感悟到永恒。“永恒存在于能感受其存在的心灵之中”。

哥特式“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璃中透入的光线变作血红的颜色,变做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彩色玻璃窗画能依靠线的穿透而清晰,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澜的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阳光照耀时,光线具有了强烈的色彩,在蓝、红色的主调中光线从各个方向涌进教堂,柔和地漫射着非尘世若隐若现的光辉,就像圣灵穿过圣母的身体照亮教堂,教士们认为这正是上帝居所的景象,是把彼岸世界搬到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中来,是光的洗礼,能使人们忘却现实的苦难。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玻璃能够制造一切”。

通过对歌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材质的思考和研究,来探求从材料的选择到创造性地运用对于建筑文化的意义,挖掘出在营造阶段积淀了创造者理念的材质美学思维,将使对材质的理解不再是形式的附属表象。只有在建筑空间塑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所用材料的本质及其所包涵的美学意义,才能创造出与空间形体、与社会文化、与人的感受相得益彰的丰满的永恒的建筑形式。

总的来说哥特式教堂玻璃很大的一部分作用就是塑造宗教本身所具有的肃穆感,使得各种宗教活动在进行的过程更有一种神圣的意味,加强人们对于宗教本身的信仰。